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倾情帮扶“拔穷根” 小康路上“新生活”
2017-11-30 16:58:2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多年戴着“全区重点扶贫村”的“红帽子”……这就是宿豫区曹集乡孙庄村五年前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这个昔日的“穷旮旯”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蓬勃向上的“幸福家园”,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谈起村里的变化,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都竖起大拇指点赞:没有市残联的倾情帮助,不会有孙庄如今的喜人景象。

1512032750781457.png

市委副秘书长、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赵苏阳现场查看“残疾人之家”选址

今年以来,市残联全体干部职工用心用情,倾心开展“三进三帮”活动,从吃喝用度到嘘寒问暖,从技术培训到寻找资金,从产业帮扶到走访慰问……帮扶人员们心里惦记着村民的民情冷暖,脑子里琢磨着富民强村。

结穷亲动真情 精神帮扶斩断“穷”根

“结对帮扶不是送一袋米,送一桶油,做表面功夫,而是真心实意的把群众当做亲人,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市残联主要领导如是说。

73岁的孙佩兰大娘,老伴去年因病去世,儿媳和孙子都是严重精神残疾,孙女读小学,家庭十分贫困,加上内心郁结导致老人整天闷闷不乐。自从展开“三进三帮”活动后,市残联工作人员就隔三差五给老人买面买油、打扫房屋、陪老人聊天排解烦闷,这些举动让老人感动不已。得知老人家庭经济困难,市残联还在帮扶村里实施的“阳光就业”项目中拿出岗位,让老人每月都能拿到一笔收入,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窘境。

在帮扶工作中,想要让困难群众从精神上、思想上自信起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纽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帮扶人员的谋略和贫困群众的勤劳彻底斩断“穷”根。市残联的帮扶人员们对此深喑其道,村民们总说:“自从残联的干部来了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有了精气神,生活也有盼头了!”

变输血为造血 培育发展内生动力

孙庄村没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是个传统的农业村,耕地6200余亩,村民781户3751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42户376人,残疾人户96户。

“要想真帮扶,帮出成效,就要运作好帮扶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才能让村集体依靠自身发展。”在经过细致调研和群访座谈后,市残联确定了困难户产业帮扶和集体产业帮扶“两步走”的工作思路。

变“输血”为“造血”,变“授鱼”为“授渔”。一方面在困难户产业帮扶上,市残联每年拿出6万元实施“阳光就业”项目,从建档立卡户中优先选择16户帮扶对象,从事村环境卫生保洁,每户每年增收3750余元。另一方面在集体帮扶上,利用宿新高速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投资21.07万元,建成高速公路广告牌一个,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同时,通过走访农户进行宣传动员、邀请土地合作社专家讲课等形式,帮扶孙庄村成立区级示范土地合作社,流转土地约900亩,155户贫困农户参与其中,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用1000元/亩。此外,市残联还帮助村里新建13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用于招商引资和厂房招租,以增强村集体发展后劲,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

创新帮扶模式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家住孙庄村三组的五保户王万忠因病致残,只能靠电动三轮车代步。在他家中,不足10平的小院子内,电动车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与王万忠的交谈中,当帮扶人员问到为什么不去敬老院时,老人说出了心声。

“拖着一条腿走,敬老院台阶多,出来进去不方便,也不想给人添麻烦。还有,我口味清淡,不能吃辣,敬老院的饭菜不合胃口。”王万忠说。

为了解决像王万忠这样的弱势残疾人日间照料问题,市残联经过深入调研,计划在孙庄村新建全市第一个村级“残疾人之家”。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为残疾人及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服务,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

据了解,孙庄村“残疾人之家”建筑面积650平方,床位20张,具有康复、娱乐、食宿,以及辅助性就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10万,预计2018年一季度建成并投入使用。

秋去冬来,天冷了,人心暖了……如今,孙庄村发展项目越来越多,干部群众发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精气神越来越高涨了。“孙庄的明天会更好!”村党支部书记李辉道出了孙庄人的心声。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4 宿迁残疾人联合会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0092085号
地址:宿迁市滨河路9号(市社会福利院西侧)  邮编:223800
电话:0527-84357830  84357118  邮箱:sqcl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