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讨
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残疾人稳定就业能力
2008-08-08 15:59:00 作者:admin 来源:市残联 浏览次数:

 ――赴辽宁、吉林、黑龙江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的残疾人工作理念和经验,加快发展我市残疾人事业,6月14日至21日,市残联理事长董超同志带该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三名同志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考察残疾人就业培训及残疾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工作。考察期间,考察组分别与辽宁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吉林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同仁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他们的工作介绍,参观了残疾人培训基础设施。三省新颖独到的工作理念,大胆创新的工作举措,给考察组的同志留下深刻印象。

一、辽宁、吉林、黑龙江残疾人培训工作的做法和基本经验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残疾人技能培训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培训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残疾人稳定就业为目标,取得了政府、社会、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四方满意的效果。

(一)强化载体建设,残疾人培训工作水平越来越高。

1.注重残疾人培训机构建设。吉林省和大连市,都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单独设立,直属于吉林省残联合和大连市残联,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数都在30名左右。培训中心内设机构健全,设有综合科、培训教研科、盲人工作办公室和后勤保障科等科室。辽宁省、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都有所属的培训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特殊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内设机构完善,科室职责明确,服务能力强。

2.注重残疾人培训基地建设。三省全部建有独立的职业培训基地,集教学、实习于一体,承担着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任务。且在三个方面特点鲜明:一是政府重视,建设起点高。辽宁省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是2002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3000万元,占地3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拥有标准教室20间,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图书阅览室、实习基地等现代化教学培训设施以及为保障残疾人学员生活而设立的三星级学员公寓、大型餐厅等生活服务设施,能够同时容纳近千名残疾人接受培训。吉林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于1994年,有7层独立教学办公楼,总面积3400平方米,有教室7间,寝室18间,大小餐厅2个,能够容纳100名学员生活和学习。辽宁省、黑龙江省就业服务机构综合服务设施,总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不仅担负着全省残疾人进行高层次、特殊技能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承担对市县(区)级高端技能人员及师资技能培训任务,同时在开展残疾人学历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二是体现人文关怀,无障碍建设标准高。辽宁省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整座建筑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无障碍设计建造,在设计细节中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整个建筑没有一处直角棱面,均采用椭圆角设计;大楼共安装4部无障碍智能电梯,可以将残疾人送达楼内任意位置;每个走道都铺有盲道、安装扶手栏,在每个房间门边的扶手栏上都有盲文和智能感应语音提示系统;每个房间门框下方全都用铝合金包边,防止轮椅车的碰撞;且每间公寓的地板也采用特殊的材料铺成,防止残疾学员碰撞而造成伤害;每间卫生间内座便器、沭浴间都采用先进的无障碍设施来设计,给残疾朋友创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空间。三是坚持资源“公益化”,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三省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都坚持“公益化”运营,全部用于残疾人培训工作,即使在没有开办培训班的情况下,也从不对外营业,确保资源的“公益化”方向。

3.注重培训机构人才引进与培养。一是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公开选聘急需的高技术、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灵活培养人才。如: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口交流学习,积极组队参加中残联、省残联及其它有关部门的业务培训,主动委托高校、科研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优秀的特殊师资人才库。三省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让高水平、想干事的能人充实特殊教育学校管理队伍,并建立优秀师资人才库。同时,打破固定格局引进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三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特别关心职工个人的成长及业余文化生活。如:在队伍中积极选拔推荐人才,经常开展业余活动及考察交流,通过种种作法增强组织凝聚力。三省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都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聚集地。辽宁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33名,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10人。吉林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共有工作人员32名,具有大学学历30名,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3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9人,长年客座教授10人。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35名工作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上。

(二)紧盯市场需求,残疾人培训工作效果越来越好。

1.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三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强调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自办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和社会化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运营机制。大连市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向社会招生,将特色需求培训贯彻全年。吉林省以实施省“自强就业助残行动”为契机,开展市场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服装、保健按摩、工艺美术、电器维修、汽车修理、美容美发、烹饪、种植养殖等十多类百余个项目,每年培训残疾人万名以上,并形成了“开发岗位、定向培训、技能鉴定、安置就业”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黑龙江省以阳光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基地,常年招生,为全省残疾人提供厨师、中式面点、西式面点、手机维修、美容美发、摄影化妆、电焊、汽车电气修理等项目的培训。同时,三省十分重视对参训残疾人的心理素质的疏导与培养,邀请高校教师开展心理素质培训讲座,帮助残疾人树立健康的心理。

2.明确职责定位,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为充分发挥省、市、县(区)培训机构的作用,有效防止冷热不均现象的发生,他们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省、市、县(区)分别开设高、中、初级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培训。省级以高级培训、指导示范性培训和重度残疾人培训为主,市、县侧重基础、实务培训,做到了各司其职,各教其所。

3.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吉林省、黑龙江省建立了以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主,各级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与普通培训机构互为补充的完善职业培训网络。吉林省2005年确定京华职业培训学校为省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开展厨师、面点、手机维修、美容美发、摄影化妆、电焊、汽车电气修理等项目的培训,每年培训300多名残疾人。吉林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联合建立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中专班,58名残疾人在校就读。黑龙江省利用省级高校资源代培高素质残疾人才。

(三)重宣传创品牌,残疾人培训工作影响越来越大。

三省在宣传方式、宣传形式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紧紧围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共建和谐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工作。大连市利用开展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多种新闻媒体大做宣传文章,使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技能综合素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黑龙江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广泛与社会各界联系,采取由企业或个人赞助搞活动的形式开展残疾人就业推介会、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残疾人文艺汇演等活动。同时,还利用多种载体,制作残疾人培训就业公益性广告和大型广告牌,通过宣传,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残疾人培训工作备受关注。

(四)创新创优创业,残疾人培训工作路子越来越宽。

三省在创新理念,开拓工作局面都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只要对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有利的,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都可以考虑和尝试。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办了黑龙江省阳光技能培训学校、黑龙江省盲人保健按摩院等五个企业,通过扶持引导五个企业运营情况良好,不仅带动近百名残疾人就业,而且通过这五个企业的良好运营,使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有力地证明了残疾人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企业不仅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创造了经济效益,无形中也创造了社会效益,为残疾人就业培训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目前,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仅公务车辆就5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我市残疾人培训工作现状及思考

近年来,我市以“强化技能培训,打造宿迁残疾人劳动力品牌”为培训工作重心,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开展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电焊、盲人保健按摩、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58期,累计培训3000余名残疾人,共投入培训经费500余万元,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残联系统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中,我市“三个一万”助残实事工程位列全省第一,夺得了单项工作优秀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诸多制约我市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开展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培训就业机构服务能力弱。首先是就业服务机构编制少,人员少,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如:承担全市34万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市级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编制仅有3人,宿城区0编制,其它县(区)也仅有1-3人编制;其次是缺乏基本服务设施,全市除沭阳外,其它县区都没有自己的基本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服务残疾人的基本需求;第三是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全市中高级职业技术指导师仅1人,绝大多数未接受培训就业指导专项业务培训。二是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尚未摆到应有的位置,残联系统给予的重视还不够;三是培训工作层次低,与残疾人需求比,与残疾事业发展比差距很大,每年仅徘徊在开展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电焊、盲人保健按摩及种植养殖等基础性培训工作。

针对我市残疾人培训工作的现状,结合这次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提出四点建议:

(一)加强残疾人培训载体建设,是提升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档次的前提条件。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残疾人培训工作需向中高档次纵深发展。借鉴三省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迫切需要完善我市残疾人培训载体建设:一是加强残联自身培训载体建设。各级残联组织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实用的残疾人培训服务设施,力争在近两年内,各县区都能拥有自己产权的技能培训基地或技能培训学校;二是稳定社会化资源培训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劳动部门公共培训服务机构及企业实体的资源优势,配合做好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一些较高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对培训资源、培训实力强且具备承担残疾人培训任务的机构,将其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单位,使残疾人培训工作向常态化、规范化、高档次发展。

(二)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宣传,是提升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参与,更需要他们的认同,才能促进就业培训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全市各级残联组织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和宣传载体,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强势打造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会环境,使残疾人培训工作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进一步提升残联组织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是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生命力的关键着子。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符合各类残疾人培训要求为重心,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培训效果。一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各级残疾人就业管理机构要深入开展残疾人就业市场需求和单位用工调查,制定符合市场和岗位需求的培训计划,做到以岗位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切实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二是以满足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培训需求分类开展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层次的残疾人,研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每位残疾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四)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环节。三省的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环节。针对我市实际,市、县(区)级残联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招纳贤才,优化结构。各级残联要积极争取增加编制,公开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实、乐于奉献的人才,充实到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中。同时,要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讲师担任长年座客教师;二是鼓励学习,强化内功。各级残联组织要加强在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委托、代培、自学等方式,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努力把工作人员塑造成工作中的多面手,教学上的高端人才,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就管中心 杨梅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4 宿迁残疾人联合会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0092085号
地址:宿迁市滨河路9号(市社会福利院西侧)  邮编:223800
电话:0527-84357830  84357118  邮箱:sqcl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