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讨
残疾人群体实现小康的路径选择——宿迁市残联“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报告
2013-10-16 17:26:05 作者:admin 来源:市残联 浏览次数: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活动的有关要求,9月份,宿迁市残联班子成员组成三个调研小组,分赴各联系点集中进行了三解三促驻点调研。围绕以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帮助残疾人群体与全市人民一道达到省定小康标准的目标任务,带着残疾人群体实现小康的路径选择的课题内容走访调研,结合宿迁市残疾人工作实际,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残疾人群体小康进程总体状况

市委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不断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绝不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绝不以数字达标代替群众感受。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市现有35万残疾人,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的社会群体。只有当残疾人这个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3%、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的特殊困难群体也能如期全部冲破四大类、18小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线,才将是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胜利的最好诠释和证明。中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显示,2012年度残疾人小康进程实现程度达68.4%,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64.3元,是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2%。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50.9元(低于我市的16991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2%;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71.4元(低于我市的9495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8.1%。其他监测指标中,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交通和通信支出和电器化及信息化水平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和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计显示,2012年,全市全面小康进程总得分97.89分。我们综合驻点调研情况分析认为宏观上的直观数字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明显,残疾人群体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大,其中占总数7成以上的农村残疾人面临形势尤为严峻

二、残疾人群体实现小康的困难与契机

困难主要表现在:

1.收人水平低。残疾人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及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家庭收入大都是转移性收入,很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低保等及临时性救助和亲属接济。低保、重残补贴、医疗补贴等现有保障措施只能保障生存底线,且覆盖面亦有限,非重度残疾人受政策所限难以纳入低保范围,低保认定的政策变化使部分残疾人实际减少了享有补贴数额;医保及新农合报销模式仍然是注重大病、重病以及住院,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仍停留在政策制定阶段。一方面收入低,另一方面支出又高,除因重度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综合能力较差等因素致贫以外,因灾、因病和子女就学等致贫因素交织,恶化了收入状况。

2.扶贫难度大。以往政府大扶贫中难以对残疾人实施针对性有效扶贫,大扶贫主导实施的扶贫项目、扶贫资金难以使贫困残疾人直接参与和受益,而专项残疾人扶贫措施有限,资金投入和培训明显不足。有限的针对农村残疾人的扶贫政策缺乏刚性要求,绝大多数低于扶贫标准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亟待扶贫开发。目前,针对残疾人专项扶贫主要依靠康复扶贫贷款、危房改造项目和非常有限的培训经费,针对残疾人扶贫开发的特惠政策又很少,贫闲残疾人期望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实现自身发展,但帮助实现上述愿望措施和手段明显不足。项目少、资金不足、服务缺失是目前残疾人扶贫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

3.残疾人就业困难。就业是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文化素质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残疾人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残疾人不1万人,4成残疾人几乎为文盲,生理缺陷加之文化程度较低加剧了竞争力低下的状况,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很难独立实现就业。现有的针对残疾人的培训、就业质量较低、层次不高,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残疾人福利企业的日益萎缩和广泛存在的就业歧视,让残疾人就业困难重重。2012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9.2%,远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1%的水平,残疾人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仍是熟人介绍,公共就业服务和残疾人就业服务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庇护安养尚处于摸索发展初期

此外,残疾人医疗和康复服务的可及与可得性程度不高,一些残疾人的残疾程度还在加重,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尤其是基层残疾人组织力量薄弱,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服务程度较低,服务难以细致、全面。

契机主要有:

1.党委、政府重视民生。在全市上下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和大力实施农村脱贫和草危房改造两大攻坚的进程中,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正在获益。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残联组织认真履行职能,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惠残政策连年增多,资金投入逐步扩大,扶残助残蔚然成风,残疾人迈向全面小康之路日益宽阔。

2. 城市化进程带来有利契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不断壮大,一些新兴的生产、 生活、休闲服务业随之产生,这也为开发残疾人内在潜力,实现就业提供了机会;城市集中生活模式有利于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弥补社会化服务不足的现状;信息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普及,无障碍建设的日趋完善和日益深入人心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帮助残疾人更加便利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宽广的眼界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也增强了残疾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部分佼佼者更是成为行业精英,事实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

三、残疾人群体实现小康的路径选择

1. 多渠道增加残疾人收入。完善社保措施。落实好现有低保、医保、救助和补贴政策,以其作为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性收入来源,尽力减少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在网底不破的基础上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让物质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残疾人。加强制度衔接。实现保障制度与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制度性保障两轮驱动,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将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人群,做到应扶尽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拨款、慈善捐赠、社会募集、各界帮助等途径,多渠道筹措残疾人扶贫资金。继续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实用技术培训、康复扶贫贷款、扶贫基地建设及残疾人大户扶持等项目。完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发挥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的作用,为残疾人创业提供贷款支持。发展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免抵押小额贷款产品,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强基地建设以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扶贫基地功能,强化辐射带动效应,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创建一批管理规范、辐射带动作用强、培训效果好、能稳定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的扶贫示范基地,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就地就近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和其他生产经营项目,有效提高家庭收入。

2. 大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大局,统筹推进残疾人各类就业创业。推进就业优先、创业富民战略,加大公共财政、扶贫资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努力实现安置残疾人和征缴就业保障金双促进、双增长认真执行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不断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规模重点突破,积极探索残疾人庇护性辅助性就业。政府投资或扶持民办机构建设庇护等残疾人康复安养机构,将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列为残疾人庇护工场专产和专营,并优先采购扶助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人就业。资源共享,构筑残疾人多元就业模式。大力推进公益性岗位就业积极探索网上就业、居家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创业;探索开发聋人群体就业模式,找到一条类似保健按摩之于盲人群体就业适宜性的工种,帮助聋人群体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优化服务,改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加强教育,完善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广泛开展免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建立长效化的残疾人就业援助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规范化服务水平;努力提高能工巧匠、创业有成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积极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

3. 全方位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 不断加强各级残联组织服务能力提升,为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扶持。

4. 下力气塑造残疾人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丰富、活跃残疾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是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重要形式。应继续广泛开展残疾人文化周和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推动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帮助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主动投入到小康建设浪潮中。

                             (市残联办公室)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4 宿迁残疾人联合会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0092085号
地址:宿迁市滨河路9号(市社会福利院西侧)  邮编:223800
电话:0527-84357830  84357118  邮箱:sqcltg@126.com